一位讀者通過郵件提出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問題:“Zac先生,您好。一直關注您的博客,受益匪淺。想請教您一個問題:一般文字敘述較多的網站,若具備SEO知識且文筆尚可,便能自然融入目標關鍵詞;但旅游類、航空類網站的內容頁往往僅包含線路價格、人數要求、注意事項等結構化信息,內容形式固化,難以完整嵌入關鍵詞,甚至難以形成完整語句(如‘人數要求:5人’)。此類網站應如何兼顧關鍵詞優化?”

這類問題在SEO實踐中屢見不鮮,看似不同行業的痛點,實則指向同一核心命題:內容稀缺型網站的優化路徑。需明確的是,旅游或航空類頁面并非真正“無內容”,而是其內容價值未被充分挖掘。以旅游網站為例,攜程、去哪兒、馬蜂窩等平臺的盈利模式雖聚焦機票、酒店、門票銷售,但均通過大量景點介紹、自由行攻略、旅游日記、目的地文化/美食指南等內容構建生態。這些內容并非冗余,而是用戶決策路徑中的關鍵信息——同一景點因游客視角差異可衍生萬千種游記,同一目的地亦能拆解出交通、住宿、季節特征等多維度信息,這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廣闊空間。
機票類頁面的優化邏輯同理。搜索引擎優先展示的旅游平臺機票頁,實際包含近20家航空公司的航班信息、時間、價格等結構化數據,輔以航線說明、退改規則、出行提示等文字內容。這些頁面多為靜態生成,每對城市對應獨立頁面,通過清晰的爬取入口確保搜索引擎收錄。可見,所謂“內容匱乏”往往源于對內容價值的認知局限。
真正面臨文字內容短缺的場景主要集中在四類:其一,冷門工業品領域(如專業設備零部件),因受眾狹窄易陷入“無話可說”的困境;其二,以圖片、視頻為主導的視覺內容平臺;其三,答案高度凝練的問答類查詢(如“水的分子式”);其四,垂直度極高的冷門行業網站。
冷門工業品并非“無內容可寫”,而是需從產業鏈視角深度挖掘:原料特性、研發歷程、技術原理、歷史沿革、客戶應用場景、生產工藝、設備參數、行業標準等均可成為創作支點。若自身缺乏專業知識,需反思網站定位的合理性——若無行業積累與內容生產能力,網站便失去了存在的核心競爭力。
圖片/視頻類網站的優化則需平衡視覺表達與文字補充。盡管搜索引擎正提升對多媒體內容的解析能力,但規模化識別仍依賴文字錨點。此時,頁面標題、圖片ALT標簽、文件名等基礎元素的關鍵詞布局至關重要,更需通過場景化說明文字、用戶評論、標簽體系等內容增強頁面相關性。以Pinterest為例,其圖片頁已嵌入大量標題描述、場景說明及用戶互動文字;樂乎等中文圖片平臺同樣通過圖文結合提升內容深度,評論區的用戶生成內容(UGC)更是高價值信息源。
對于答案高度凝練的查詢,搜索引擎的排序邏輯已從“簡潔回復”轉向“內容豐富度”。以“劉德華身高”為例,排名靠前的頁面不僅包含1.7x米的數據,更延伸至數據來源考證、不同時期身高變化、粉絲討論等背景信息;“珠穆朗瑪峰高度”的頁面則從8848米到8844.43米的測量沿革、歷史背景、技術突破等維度展開。可見,即便是“一句話答案”,亦可通過關聯信息構建內容生態。
綜上,文字內容稀缺的頁面在搜索引擎中的競爭力正持續弱化,未來優化方向必然聚焦于“內容創造”。具體路徑包括:依托專業團隊進行深度原創內容生產,通過外包合作引入優質寫手,或設計激勵機制(如用戶評論、攻略征集)激發UGC創作。唯有構建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內容體系,才能突破內容瓶頸,實現SEO的長效增長。